2019
3月17日
3月17日

人民政協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看中林集團“兩山”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特別是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民族福祉的千年大計。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探索產業路徑,創新產業模式,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美麗經濟、生態經濟已成為全民共識,我國生態產業正迎來快速發展的窗口期和機遇期。

     作為唯一一家以林業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正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要求,探索踐行“兩山”理論,努力為我國生態產業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千湖綠水萬物可“+”

     千島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境內。貧窮落後驅使當地居民一度走上毀林開荒、破壞生態的道路。曾經,郭沫若筆下的“西子三千個,群山已失高。峰巒成島嶼,平地捲波濤”,變成一湖污水。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林業集團所屬杭州千島湖發展集團公司(簡稱千發集團)“臨危受命”,積極發揮資金技術、政策把握、市場熟悉等企業優勢,助力地方踐行綠色富民理念、實現生態脫貧。

     中林集團以普通的鰱鳙魚為基礎,以保水為前提,形成集“養殖、管護、捕撈、銷售、加工、烹飪、旅遊、科研、文創”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創造發展出“千島湖模式”,並由此形成了“一湖推十湖,十湖帶百湖”的“湖泊+”戰略。目前已積極開展同江西鄱陽湖、陽明湖、湖北富水湖和丹江口水庫等湖泊的合作,紮實推進我國大水面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環保+漁業

     曾經,千島湖大量養殖銀魚、鱸魚、鱖魚等名貴魚種,鰱鳙魚數量急劇減少,導致藍藻過度繁殖造成“水華”,引發水質問題。千發集團提出通過增加放養鰱鳙魚來淨化水質:鰱鳙魚以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餌料,能將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轉化為魚體蛋白質,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魚貨捕撈將其帶出水體,有效提高水體的生物自淨能力,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

     “保水漁業”開創了千島湖漁業健康發展的新路子,曾獲得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發的環境保護科技成果獎。

     旅遊+漁業

     千島湖有一支由百餘艘船隻組成的專業捕撈隊伍,新安江上留傳的“九姓漁民”就是它的前身。船隊的巨網捕魚包是幾代科研人員智慧的結晶,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千發集團將這一“勞動場景”變成“旅遊項目”,通過一系列技術攻關,定時、定點、定壯觀度,將這個項目常態化開發。遊客可直接參與到捕魚中來,進行漁事體驗。

     同時,千島湖還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休閒漁業公園“千島湖釣魚島”,將其發展成一個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於一體的魚文化匯集景點。

     修身+漁業

     由於鰱鳙魚平時無拘無束,捕撈後會不斷地跳躍致使擦傷魚體。為馴化野性便於運輸和酒店小空間保活,強制魚兒停食而又不致於餓死,保證去除魚兒體內雜質,提高口感,千發集團在千島湖中心湖區和東南湖區建了兩個“靜養基地”,專門用來靜養捕撈過來的待售活魚。網箱靜養既是蓄積待運,又有鍛煉魚體、減脂瘦身、淨化產品的作用,也防止了無謂的損耗,有利於提高經營效益,是養殖管理上的創新之舉。

     工業+漁業

     為適應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千發集團制定了產品技術標準。此外,集團還進行了“魚兒的供給側改革”,借鑒庖丁解牛的方式進行“庖丁解魚”:將一條魚切割為13個部位。經過道道標準化的細緻分割,千島湖淳牌有機魚就變成了淳魚美食———魚頭成為“秀水砂鍋魚頭”,魚泡成為“秀水魚鰾”,魚塊變成“淳牌東坡魚”,魚尾變成“群魚獻花”,就連魚皮都被做成了“香菜魚皮”等。一場與有機魚最親密的接觸,使得寸魚成“金”。

     品牌+漁業

     千島湖鰱鳙魚是喝農夫山泉,吃松花粉長大的,品質很高。為使千島湖生產的魚與其他同類魚區分開,實現高品質生態產品溢價,2000年集團註冊了“淳”牌商標。有了“淳”牌商標,並不等於有了品牌,考慮到農產品消費者特別關注產地,2003年,淳牌魚正式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註冊,產品走向市場一律打上“千島湖”原產地標誌,正名為“千島湖淳魚”。

     從此,“淳”牌有機魚成為全國鰱鳙活魚市場價格的風向標。千島湖魚頭還上了G20國宴餐桌——“千島扒魚臉”。

     文創+漁業

     千島湖淳牌有機魚可以用來保護水質,可以用來食用,還可以用來從事文藝創作———魚拓。為傳承魚文化,2008年,千發集團成立了第一家千島湖魚拓社,先後創作作品千餘幅,作品還代表中國魚拓藝術精品多次在國內外參展,受到各國魚拓藝術家的好評。

     多管齊下,生態經濟發揮了“乘數效應”,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千島湖涉魚產業規模每年達10億元左右,形成了幾處成規模的“吃魚一條街”,魚頭菜餚風靡全國,旅遊業快速發展,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生態旅遊收入1.5億元。

     因效果顯著,集團被評為“最具影響力水產品企業品牌”稱號,榮獲“浙江省卓越經營獎”。這一模式也因其借鑒參考意義,成為中央黨校“兩山”高水平轉化教學案例。

     青山不老萬峰如茵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重慶市以山城揚名,是我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是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還是三峽庫區、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重慶時指出,要將重慶建設成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賦予其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開發銀行在北京簽署了《支持長江大保護共同推進重慶國家儲備林等林業重點領域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國家林草局、國家開發銀行將共同支持重慶市建設國家儲備林500萬畝,推進重慶市大規模國土綠化及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作。作為承擔重慶市儲備林項目建設的主體單位———中林集團將與重慶市在國土綠化、產業培育、生態扶貧、智慧林業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這對加快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進程、提高木材生產供給能力、維護國家木材生產安全、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推進長江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構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高質量轉化和有機融合。

     敢為人先,跟荒山要綠色效益

     面對打造首個央地共建的省級林業綜合平台,推動重慶國家儲備林建設的過程中,中林集團給出了自己的破題思路。項目主導產品為大徑級木材、中小徑級木材、薪材、茶籽、林下藥材及林下菌類等。先期將以速生豐產林開局,在實現生態價值的同時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

     這不是中林集團第一次跟荒山要綠色效益。

     中林集團雷州林業局有限公司現有林地經營面積78萬畝,成立已經65年。三代中林人艱苦創業,披荊斬棘,不斷深化改革,開拓進取,通過科學經營,克服了一個個難題,取得了一項項成就。將昔日雷州半島赤地千里、氣候惡劣的環境變成了遍地生綠、鬱鬱蔥蔥的美好家園。十八大以來,雷林公司更是堅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進生態修復工作,申報國家儲備林桉樹純林改培項目建設、實施萬畝純桉樹林改造提升工程,為改善雷州半島生態環境、促進綠色增長和維護生態平衡起到積極作用。公司的桉樹產業已形成了包括種苗、肥料、製材、運輸、加工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推動了我國製漿、造紙、人造板、家具、生物質能源等行業的發展。雷林公司已發展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桉樹人工林基地,在功能上使桉樹人工林從當初的單純生態型轉變成生態與經濟效益並駕齊驅。

     此外,所屬岑溪中林公司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租用8萬畝荒山科學種植桉樹人工林,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營林管理方法,總結出科學整地和合理密植、按“土壤營養診斷”法平衡施肥、加強撫育管護、推行小班經營法、建立小班核算制度等一系列可複制的新方法、好經驗。公司因地制宜,採用了沿等高線挖深穴造林的整地方式;同時在土壤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土壤營養診斷制度,針對不同的土壤肥力和結構情況,進行科學營養配方平衡施肥,有效地利用了土地,促進了林木快速生長,取得可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綠化了荒山荒地,大大提高了森林覆蓋率。

     科學發展桉樹,助推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切實加大人工林培育,發展壯大珍稀樹種、速生豐產林、速生鄉土闊葉樹大徑材等優質林木,加強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增加優質木材供給,是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桉樹與楊樹、松樹並稱世界三大人工林樹種,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在全世界範圍內大力發展,在世界5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種栽培,面積達到2億多畝。

     原國家林業局局長、黨組書記趙樹叢指出,要把桉樹問題放在中國這樣一個木材需求大國和有大面積熱帶亞熱帶氣候降雨的土地的背景下去研究。中國人均用紙量由6公斤提高到70公斤,在供給側方面有桉樹的功勞;中國是世界第一的人造板產能大國,有桉樹發展的功勞。對中國這樣一個本質上缺林少綠、人口眾多的國家,種好、管好、用好桉樹,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指出,在人工林木材採伐總量中,桉樹佔25%-30%。我國人工林種植樹種多,但能解決木材需求的人工林樹種主要還是桉樹、楊樹和杉木。從國家發展戰略、生產需要和樹種生長習性上看,桉樹在我國南方和東南沿海具有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適合加大推廣力度,同時用科學不斷提升桉樹的栽培水平解決當前種植桉樹存在的問題,科學闡明應如何發展和對待桉樹,使各級政府也有一個科學的普及和認識,為桉樹的開發、利用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桉樹是個好東西!”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主任謝耀堅強調,它不僅為我國木材安全作出巨大貢獻,更重要的是還間接保護了天然林和生態林。可以說,桉樹是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功臣。 “一片桉樹林就是一個碳庫。”謝耀堅表示,桉樹的光合作用能力強,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科學發展桉樹,關鍵是合理規劃佈局,只要通過適地適樹、科學整地、合理施肥、密度適當,按照可持續發展規律來經營桉樹,就可以在生產木材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謝耀堅如是說。不僅如此,發展桉樹還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是民生林業的典範。

     多年來,面對行業內新的“發展之問”:木材從哪來?生態怎麼保?發展和保護如何兼顧?中林集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引領”,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核心優勢業務,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全面升級,用實踐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林業產業是生態產業,必須咬定綠色發展。這些年集團公司不斷壯大,經濟指標成倍增長,最根本的是搶占了戰略制高點,抓住了生態這個牛鼻子。”中林集團負責人說。

     未來,中林集團將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不弛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繼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效結合,全力打造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種子種苗與生態旅遊三大核心板塊,推動可持續性綠色科技經濟,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雙贏!

返回清單
下一個